书架
千华之烟雨江南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仙境在园林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她将一朵朵桂花轻轻塞入香包,女工初上, 慢慢细缝。

“这是给谁的香包?”珍儿凑到林蓉身旁:“是不是给他的呀?”林蓉唇角微微一扬:“嗯。”珍儿故意道:“姑娘,你怎么对他那么好呀?难不成……”林蓉羞然:“你别闹。”珍儿俏皮道:“才没有呢。”林蓉道:“明儿,他说要去苏州。”珍儿欣喜道:“姑娘,我最爱苏州的春卷、梅花糕、千层饼……”林蓉掩面一笑:“好好好,瞧你馋的。”珍儿开心道:“谢谢姑娘。”林蓉又起缝香包,心念道:“我欠你的,何止这一个香包。”

三日后,苏州城。画舫从胥门而入,征炆站在船头,对钱子兴道:“想当年,伍子胥与孙武一起联手,吴国盛极一时。这‘胥门’想必同伍子胥颇有牵系。”钱子兴道:“征炆兄,这胥门来历向来众说纷纭。苏州百姓更愿将胥门唤作姑胥门,而姑胥门非因伍子胥而得名。”征炆问道:“若不是伍子胥,那?”林蓉走到征炆身旁道:“李太白曾诗言:‘姑苏台上乌栖时,吴王宫里醉西施’。苏州人说‘故胥’,转音即为‘姑苏’。(《越绝书》中有记:胥门外有曲路,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,以望太湖。)此地原是姑苏台旧址,故后世城门,就被唤作了‘胥门’。”钱子兴点点头:“林蓉姑娘所言在理。”他惋惜道:“这姑苏台的命运,好比那阿房宫。当年‘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’,‘越人一炬,亦成废墟’。夫差临拔剑自刎之际,悔不听子胥忠言。”

征炆道:“临别悔恨,自令陷此,又有何用。自古勤政爱民之君,方可盛世长流。而夫差,穷奢极欲、滥杀忠良、不理朝纲、孤傲自大,连年兴师动众,一心只想称霸。国有如此昏庸之君,怎能不亡。”钱子兴道:“正是伍子胥‘相土尝水,象天法地’,才构筑了姑苏古城。只可惜,这位忠心为国的伍子胥惨遭赐死,沉尸水底……如今,苏州人过端午节,并不是纪念屈原,而是伍子胥。”征炆感慨:“那些真正爱国为民,为百姓谋福之人,才能让世人永记怀念。”

青砖小瓦马头墙,小桥流水,画舫行舟。

舫内,茶蒸玉蕊,满口生香。“唐人曾赞:烟水吴都郡,阊门驾碧流。绿杨浅深巷,青翰往来舟。”钱子兴道:“这‘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’,杭州比起苏州,却是少几分香艳的。”征炆朝绮窗外望去:“都说,‘苏湖熟,天下足’。苏州城之繁华,远甚杭州。苏杭苏杭,‘苏’字在前,‘杭’字列后,若以钱粮相论,如今苏州十倍于杭州。”钱子兴道:“在苏州人眼里,北宋之前,杭州都是偏于一隅。”林蓉道:“宋人还说:‘苏杭百事繁度,地上天宫’,在我看来,苏杭繁华各有不同,苏州如升平之乐国;杭州更似须弥之佛城。”钱子兴笑道:“佛城,林蓉姑娘见解独道。”他望向窗外,不禁打趣征炆:“这阊门附近,可是苏州城最风流快活之处,一丝不落于秦淮河畔。”征炆淡淡回了句:“皆是烟花柳巷,何来不同。”钱子兴望向林蓉:“有如此佳人相伴,怕是再无女子可入你法眼了。”一旁,林蓉不禁红起了脸。

征炆道:“这秦淮河畔却是处处旖旎春光,不甚温软。可夫子庙就在一旁,庙前立着‘天下文枢’,贡院大门上还悬着‘明远’(慎终追远,明德归原)两个大字……真是有辱斯文!”钱子兴笑道:“征炆兄,何必为此愤慨,整个大明朝都变味了,这夫子庙还能是当年的夫子庙?”他回忆道:“我记得那年,秦淮河畔,每每夜色深去,椅栏河岸,可见细吹细唱的画舫缓缓而过……”林蓉不禁蹙眉:“在俗人眼中,秦淮河畔,征歌选色,莺歌燕舞,夜夜元宵,胜过瑶宫仙境。可在我看来,那儿却阴寒如狱。那些倚门卖笑的女子,有几个是乐意的?”钱子兴长叹一声,附道:“是啊。”他见林蓉感伤不绝,便令船夫加快行舟:“绕过这条街,在过三座桥,便能见到芥园了……到时候,定要带你们去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