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明末金手指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六十一章 自产的火铳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题,又提上了议程。不过或许经过了乞巧节的缓冲,给了大家思考的时间,好歹是有了一个结论:那就是明年开春之后开始针对西安府其他州县进行攻击,为期两个月。
两个月的时间里,不管打到哪里,都迅速收缩防线,开始应对来自边军的威胁。
根据张弘斌的了解,崇祯似乎又给曹文诏去了一份诏书,让他‘顺便’把陕北的匪患也解决了。换言之曹文诏要南下同州,至少还要在六月份以后。在这段期间内,救世军三月份开始对外发动进攻,五月份彻底收拢防线,整治新地盘的治安问题,等到曹文诏的南下。
张弘斌不会害怕一个曹文诏,边军不可否认是明朝正数第二具备战斗力的部队,但按照朝廷的现状,这必然也是一支士卒人数完全没有满足编制,而且士卒大部分都是炮灰兵,整支队伍依靠少数的家丁兵来统御的存在。
再加上粮草不足,尤其没有荤腥,这就意味着士卒没办法长期进行训练,甚至一天一次训练都做不到。这个问题在明朝中期已经出现,君不见戚继光的戚家军,三天一操练在当时已经算是严格了?
这样的军队对上天天操练,伙食管饱,顿顿见荤腥,而且军饷也给足的救世军,在先天方面就不可能获胜。若是打赢了,那也只能是后天的方面。比如曹文诏和他侄儿曹变蛟的战斗力,又比如他们的军事指挥能力什么的。华夏的兵法,本来就是为了让弱势的一方最大限度战胜强大一方而制定出来的,当然前提是弱势方同样具备一定的战斗能力。
张弘斌不懂得那么多的军事问题,他只知道太祖爷说过一句话:“在战术上重视敌人,在战略上鄙视敌人。”
曹文诏这个人,张弘斌还些印象,毕竟很多小说都把他吹得天下无双,至少也是一个一等一的良将。如此看来,他的战术绝对是老辣的。但后来却是死于李自成的计谋,殒命于姬家山,这同样证明了这位在战略方面还存在不足。
如此,对付曹文诏的办法,就应该向战略方面偏移。
不过对于战术上的问题,张弘斌同样非常的重视。
比如,他深知领地工业,尤其是军工产业必须要发展起来的关键意义,故而他在黄龙山专门划出了一块工业区。从最基本的钢铁冶炼到武器打造,在这里都专门有人负责。
实际上大家对这个也有很大的意见,毕竟既然买的武器那么便宜,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去研究?要知道,按照如今的成本,打造一副连弩,足够买三副连弩的。那么简单的算数,张弘斌难道就不会计算?
只是他们没有想过,买的永远是买的,造的不仅东西是自己的,技术也属于自己。别的不说,这些武器比如连弩,其每一个零件都是标准的,而且是超出这个时代工艺的存在。这就意味着,或许可以在报废的连弩这里,把需要的零件拆出来组装一下,就可以恢复一副连弩的使用。但连弩的每一个零件,张弘斌却没办法造出来,造出来也不合格。
张弘斌不是来这里的那个二道贩子的,他有可能要很长一段时间生活,甚至一辈子生活在这里。不否认系统购买的武器可以最有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